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记注密码   忘记密码?
欢迎您访问激光与红外网! Welcome to LASER & INFRARED!
  明星企业
 
  支持单位
  展会专题
·2024年神经形态光子学国际...
·HPLSE研讨会圆满收官:聚焦...
·第十届中国(北京)军事智...
·Advanced Photonics论坛:...
·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高...
·这一领域,全球看中国!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
·康耐视Cognex:深耕智能机...
·“2024**工业关键技术应用...
  业界访谈
·近红外光谱:点亮我科研之...
·中国唯一地基红外天文望远...
·高德红外多项硬核装备亮相...
·身临“器”境——北京激光...
·常瑞华院士:求知若饥,虚...
·常瑞华院士:我对垂直腔面...
·光纤“老兵”退休辞任!三...
·“红外光”让创新的种子竞...
·陈凡胜:广域精细热成像技...
·“两弹一星”与中国科学技...
·吴光辉:潜心攻克C919,53...
  展会专题    
回顾全国激光学术会议:学科史视角下的传承与革新之路
作者:cmh        来源:中国激光杂志社网 
日期:2024-06-23    阅读次数:373
副标题:

   据中国激光杂志社网,于2024年06月11日报道,回顾全国激光学术会议:学科史视角下的传承与革新之路。

   周朴 | 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1 引言

  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是一个学科领域萌芽、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比如索尔维会议、达特茅斯会议等,在人类文明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从事某个学科领域的人员规模达到一定程度、高水平学术成果持续涌现的时候,通常会积淀形成历史悠久、定期举办的高水平学术会议。通过竞争方式成功举办国际会议,往往还是一个国家(区域)在该学科领域研究水平的体现;而有机会到高水平学术会议上演讲,也是对演讲者研究成果和影响力的肯定。著名数学家袁亚湘先生曾经将“在国际数学家大会演讲者变多”作为我国数学“由大变强”的标志。

  众所周知,我国的激光诞生于1961年,比国外仅晚1年。60多年来,在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的带领下,从事激光领域科研和教学人员的增多,人才培养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激光领域实现了高速发展,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等做出了突出贡献。各类文献和学术交流活动是了解60多年来我国激光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当属全国激光学术会议(首届于1962年1月召开),几乎和我国激光领域的建设发展过程同步。本文拟从学科史的视野对这一经典学术会议进行研究分析,回顾发展历程,反映发展脉络,旨在为传承学术交流品牌、提升学术交流效果提供参考。


   2 发展回顾

   干福熹先生在《回顾中国激光的诞生和早期发展》一文中指出:“在中国激光诞生后蓬勃的发展初期,从1962年到1964年召开了三次全国激光学术讨论会议。在长春召开第一届(1962年1月)和第二届(1963年7月)全国激光学术讨论会。第三次全国激光学术讨论会于1964年7月在上海召开”。第三次会议由我国光学界老前辈严济慈与我国科技和财经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张劲夫一起主持,干福熹先生的文章指出“在这次会议上,各路会师,形成了初见规模的中国激光科技队伍,展示了中国激光的早期蓬勃发展,也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自创建以来,全部26届会议的基本信息如下所示(注:无明确的文献出处的信息将不记入下方信息中),其中第十三届会议的信息暂缺。


   全国激光学术会议基本信息

   1962年 长春 参会人数约40人,报告篇数约15篇

   “通过理论和实验论证,解决了中国激光技术的研究是否具备了条件”

   1963年 长春 参会人数57人,报告篇数68篇

   “反映了中国各类激光器竞相发展的盛况”


   1964年 上海 参会人数140人,报告篇数103篇

   “形成了初见规模的中国激光科技队伍,展示了中国激光的早期蓬勃发展,也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978年 广州 中国科学院主办

   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工业部门100多个单位的200余名科技工作者,会上交流了250多篇学术论文。王大珩先生在会上作了出国考察情况的报告


   1980年 南京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主办

   中国科学院、中央各部直属和归口厂、所、高等院校等各系统的130多个单位、300余名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出席了会议。收到学术报告460多篇;全体会议安排5个报道,3个分会场宣读125篇学术报告。会议期间成立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


   1982年 屯溪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主办

   筹备委员会从收到的460多篇报告选出了120多篇


   1984年 成都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光学学会主办

   来自全国25个市省、自治区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厂企业等130 多个单位的35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以大会和分组会形式宣读了130 多篇学术论文, 书面交流论文90多篇


   1986年 西安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学会主办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承办

   来自全国各地激光行业的3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除了13篇特邀报告以外,共交流了论文247篇,其中有50篇张贴论文


   1988年 哈尔滨

   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电子学学会、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办

   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光机学院承办

   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约800 篇,经过评审,共录用了375篇。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本届会议。共有187篇论文在各个会段进行了报告。

   1990年 呼和浩特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行业协会和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学会主办

   内蒙古大学、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华北光电研究所共同筹备,内蒙古大学承办

   出席大会的代表26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518 篇,经过节目委员会的评审,录取了253 篇论文

 

   1993年 杭州

   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和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办

   受委托筹备的单位有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省光学学会和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北方工业总公司西南技物所、电子部华北光电所,浙江大学承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选出了265篇论文供会议报告

   

   1996年 武汉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主办

   会议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来自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部队和企业等130 余名专家学者参见会议。共录取论文317篇


   1998年 广州

   1999年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办

   天津大学激光与光电子研究所承办

   会议录用论文180余篇

 

   2001年 武汉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华中科技大学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中国光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湖北省激光学会

   与会代表300余人,大会报告和张贴报告总量达270余篇,与会人数和论文报告数均超过前几届。

 

   2003年 上海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主办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来自国内约90个从事激光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研究所、大学和公司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2005年 绵阳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主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承办

   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所以及光电公司的350多名激光领域的工作者参加了本次大会。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322 篇,录用大会报告250篇,其中分会场邀请报告17 篇

 

   2007年 哈尔滨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主办

   哈尔滨工业大学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光学学会承办

   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投稿350多篇,涉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高新企业90多家单位,会议共录用口头报告249篇,张贴报告56篇,到会代表330多人


   2009年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电子学会主办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固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办

   大会共收报告论文350篇(录用249篇)‚涉及国家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知名企业90多家单位,参会代表300余人[20]

 

   2012年 成都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办

   四川大学等承办

 

   2014年 长沙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办

   **科学技术大学承办

   参会人员约400人规模

   

   2016年 北京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办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承办

 

   2018年 宁波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办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承办

   本次会议参会院士、专家学者200多人。此处会议起,开始全媒体报道

(部分信息来源于会议手册)

 

   2020年 上海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中国激光杂志社主办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

   与LTO 2020会议联合举办,邀请报告200多个,口头报告、张贴报告共400多个

(部分信息来源于会议手册)


   2023年 天津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办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承办

   原计划2022年举办,因疫情推迟。本次会议吸引来自70余家高校、研究所及企业等单位的近400位参会代表


   2024年 宁波

   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办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会议自创办至今,大约经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四届,其中第四届会议是在当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举办的,通过此次会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办会模式。由于激光发明后不久,我国一直采用“光受激发射”等称呼,直到1964年才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建议并定名为“激光”,因此前三次会议的名称应该是光受激发射会议或其他类似描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王大珩传》也有类似记载。尽管如此,不影响理解和叙事。自第四届始,会议的名称为“全国激光学术报告会”,一直持续到第十五届。


   第二个阶段是第五届到第九届。这一阶段的会议主办方由中国科学院调整为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之后基本稳定下来),会议的名称为“全国激光学术报告会”,参会人员规模和投稿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九届会议收到稿件800余篇,体现了我国激光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的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第十届到第十四届。从参会信息看,投稿数量与前一阶段相比有所下降,办会周期也在变化,这一情况在第十五届时有所改观;相关报道指出“与会人数和论文报告数均超过前几届”,也正是这一届会议开始,会议更名为“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至今。

   第四个阶段是第十五届到第二十二届。这一阶段会期基本稳定在2年1次,参会人员规模稳定在300~400人左右。第五个阶段是从第二十三届开始,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开启了全媒体的报道,不少网络相关的新闻媒体和视频报道,有的会议还以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进行。


   3 分析思考

  在文献检索和资料调研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处较深的体会:

  一是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由于通讯、交通条件有限,早期的会议经常要通过多次现场筹备会的方式推进。比如1981年发表的文献[5]记载“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将于明年联合召开第六届全国激光学术报告会。目前己组成会议筹备组,并于5月下旬在合肥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参加的有华北光电所、北京物理所、上海光机所、209所、中国科大、南开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安徽省科委及省激光学会等”、“定于1982年3月初召开第二次筹备会,最后审选论文,分配名额,安排会议日程等”。而今,很多筹备会都可以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早期的会议通常还会安排1个专门的国外考察报告,向国内科研人员介绍国际同行的最新成果;而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足不出户就可以实时了解国际学术动态。

 

  二是互联网的记忆。记得不久以前,激光领域著名学者冯衍老师在自媒体上也发出了关于互联网的记忆的感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通过手持终端就能快速生成、分享、阅读文件,为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记忆似乎变得碎片化了、肤浅了,近10多年来的会议记录,反而不像此前那样全面深刻。比如,文献[16]记录了所有大会报告的情况,文献[31]保留了很多会议图片。尽管通过网络,能够大致了解到会议的概况;但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标题,以及已经失效的链接。最近几次会议的信息,是通过参会留存的会议手册得到的。

 

  三是交流的深度。学术会议的“浅交流”“走过场”已经引发了学界甚至社会舆论的关注,这与更加快速的工作生活节奏、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固然相关,但关于学术会议的认知和态度是更重要的因素。早期的学术会议通常时间会议很长,比如第五届持续时间7天(1980年10月9日至15日),第七届会议持续6天(1984年11月15日至20日),给大家充足的交流研讨时间。会议还鼓励“争鸣”而不完全是“成果分享”,比如第十四届会议期间,人们还组织了一次关于光束质量的专题讨论会,结合当时我国激光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关于光束质量因子(M2)能否小于1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四是学术活动的传承。在文献检索和资料调研过程中,注意到还有很多举办了很多届的激光相关高水平学术会议,遗憾的是没有持续下去。比如至少举办了十二届的全国高校光学和激光物理教学与学术研讨会、至少举办了四届的全国高校光学学术会议,曾经举办过的“激光若干基本问题(概念)学术讨论会”等相对小规模的会议。这些会议的共性特点是高校参与性高、基础性强。在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的今天,在人才成为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今天,通过深度研讨基础科学问题和教学方法,将有力促进科教融合,催生更多原创成果,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可以通过进一步论证优化,将过去的一些好的做法传承下来。


   4 结语

  全国激光学术会议是我国激光领域最早创办的经典会议,历届会议交流的内容体现了我国激光发展的主线。如果能有机会集齐创办以来的全部会议手册,将是一件十分珍贵而有意义的事情。再过两个多月,第26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就要在宁波举办了。谨以此文向献给我国激光学术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向开创我国激光学术事业的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们致敬。衷心祝愿我国的激光事业越来越好,期待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激光领域的教育、科研、学术出版和文化传承中。


   注:本文的主要文献检索和资料调研工作是作者2022年底居家隔离期间完成的。由于时间、知识储备和资料检索方法等原因,本文在完整性等方面有欠缺,恳请读者们谅解并指正,谢谢!


    
发表评论  
姓名: 匿名
主题:
请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注册新用户
  产经透视
 
·千亿巨头斥资51亿收购光电企业部分业务!
·2024,激光行业的至暗时刻,我们该如何穿越?...
·百亿光纤巨头斥资4.5亿,收购知名激光大厂!
·凌光红外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产业资讯
 
·贵州企业家受邀参加第29届联合国气候大会 红外...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大有可为”...
·莱尔德热系统宣布推出用于下一代光电设备的全...
·扬帆而行到落地生根:激光大厂出海“启示录”...
 
   
  技术动态
 
·聿东(重庆)实业申请红外辐射材料烧结装置及...
·由中核二三牵头,锐科激光参与编撰的标准正式...
·华为公布最新芯片封装专利:可提高芯片焊接优...
·稀土科技新突破:近红外发光探针照亮生物体内...
 
  技术专题
 
·超高灵敏度远距离激光回馈振动测量方法
·脉冲单频光纤激光:相干探测的重要“利器”
·华东师范大学张诗按课题组:一种基于差分放大...
·空芯反谐振光纤:新一代高功率激光传输技术
 
 
首页 激光与红外杂志 产业报道 光电技术 企业展台 产品展示 供求市场 展会专题 最新公告 关于我们
您是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杂志 京ICP备05019986号 Copyright©2004 www.laser-infrar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 0.051s ( Load:0.003s Init:0.003s Exec:0.034s Template:0.011s ) | DB :12 queries 0 writes | UseMem:1,839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