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日报 汪洋,于2024年11月20日报道,出土于甘肃的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实物地图,地图标有提示方向的字,但字迹非常模糊,考古工作者最初释为“上”。后来,武汉大学秦简攻关项目课题组用红外相机拍照,才清晰地看到,此处文字应是“北方”二字。
11月14日,在研究睡虎地简牍的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陈伟教授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整理和研究出土的简牍过程中,红外帮他们“破解”了不少“天书”。
陈伟说,中国唐代以前的地图,基本是上南下北,将放马滩地图中的“上”改释“北方”后,可知这幅地图也和唐代以前的其他地图一样。这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中国古代图方位的认识。
当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武大简帛研究中心看到,《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湖北出土楚简五种》《秦简牍合集》《荆州胡家草场西汉简牍选粹》,以及《睡虎地西汉简牍》首卷《质日》等研究成果摆放在书架上,每一本都沉甸甸的,单手拿起显得吃力。这些都是数十年来,陈伟团队整理、研究简牍的呕心沥血之作。
“简牍的整理和研究是一门非常细致、非常实在的学问,讲究慢工出细活。”陈伟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简牍深埋地下数千年,当它们重见天日时,不少已经字迹模糊难以辨认。释字的过程中,有时要借助红外技术,帮助读懂简牍上的“天书”。
在该研究中心,文献解读实验室放置有两台红外数字相机,当遇到表面字迹模糊、脱落,实在难以辨认的简牍时,借助红外数字相机,就可以透视渗入简牍内部的墨迹,帮助研究者看清楚原有的笔画,读懂“天书”。
借助红外技术,陈伟团队让不少模糊不清的文字现出了其“真面目”。比如曾侯乙墓竹简有一处文字,看起来就像一团墨迹完全无法辨认,用红外相机拍照,可清晰辨认出写的是“新”。还有一处文字只有寥寥几个笔画,用红外相机却能看到完整字形,辨认出是一个“乘”字。
2015年发掘的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清理出5200余枚竹简、170余件木牍,但残碎不堪,文字剥落,朽坏得很厉害。海昏侯墓的简牍整理,由朱凤瀚教授领导的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负责,他们在清理、保护的同时,利用红外扫描影像进行释读、缀合和编连,出版的《海昏简牍初论》集中呈现了团队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电脑、数据库在简牍整理和研究中也很有用。”陈伟介绍,武大简帛中心开发了中国古代简帛字形辞例数据库,可以在瞬间实现对单字字形、偏旁和辞例的检索,通过字形和辞例比对提高释文整理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以此为基础,与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合作,建设“中国简帛文献综合数字平台”,实现对图像、释文和著录的精细管理和精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