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记注密码   忘记密码?
欢迎您访问激光与红外网! Welcome to LASER & INFRARED!
  明星企业
  支持单位
  业界访谈    
 
青衿奖专访 | 王振:保持平常心,“沉浸式体验”计算成像的魅力
来源:中国激光杂志社网      作者:CMH
副标题
日期:2025-05-13 打印】选择阅读文体: 访问次数:295

   据中国激光杂志社网,于2025年05月13日报道,近日,中国激光杂志社第三届青衿奖报名启动。作为中国激光杂志社培育的又一重磅奖项,青衿奖以选拔、培育志向远大的光学青年学子为目标,效果初显。在第二届青衿奖评选中,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王振凭借扎实的学术素养和出色的表达能力脱颖而出!为了让广大光学学子从中获得启发,爱光学特别对王振进行了专访,探寻他在科研道路上的经验与体会。以下是采访问答:

 

Q1王振你好,请先谈谈报名参评青衿奖的初衷和契机吧!

最初我并不太了解青衿奖评选的具体情况,不过对中国激光杂志社早就十分熟悉,杂志社的知名度在光学界一直很高,主办的期刊在光学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也一直是我关注的目标期刊对象。我是通过导师边丽蘅老师了解到青衿奖的报名消息。边老师是中国激光杂志社的青年编委,他了解到青衿奖的相关信息后转给了我们,鼓励同学们尝试报名。于是我就去了解该奖项的情况,我发现青衿奖虽然设立不久,但其目标非常明确,即展示优秀青年学子的科研成果,鼓励我们不断创新、提升自我。尽管当时并没有特别执着于是否能获奖,但想着至少能通过这个平台与更多优秀的同学交流,也是一种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Q2那么简要介绍一下你的研究方向及本次参评的主要研究成果吧!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计算成像领域,属于光学、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光学成像系统的构建、成像传感器硬件的设计与集成,以及算法设计与数据处理等方面。我的主要研究成果是提出了一种高通量片上式的计算光谱成像架构;我们采用宽带光谱调制模式实现光谱调控,结合微纳光刻工艺实现器件的片上集成,最终通过高维数据解耦重建算法实现实时的高光谱图像的获取和处理。与传统的高光谱成像设备相比,我们的片上计算光谱成像技术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光通量高、成像速度快的优势,我们的相关成果在Nature期刊发表,并得到Nature Photonics的亮点报道。

 

Q3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细节可以分享?

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准确简洁地展示自己研究的亮点。为了能更好地呈现我的工作,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多次调整PPT材料和答辩内容,确保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清晰地给评委专家传达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通过这次参赛,我更加认识到科研工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积累,清晰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样至关重要。此次经历让我更加意识到自己在学术沟通方面还存在不足,也激励我今后要继续提升这一能力。

在备赛的过程中,我认为保持平常心非常重要。虽然有很多准备工作需要完成,但我尽量不让自己陷入过度紧张的状态,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完善PPT和准备答辩上。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尽量将过程做好,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对于未来的参赛者,我就建议大家专注于准备的同时,保持一颗平常心,把这次经历当作一个自我提升和学习的机会,相信都能够有所收获。

 

Q4对青衿奖整个组织过程有何评价?

青衿奖的组织工作非常高效和专业,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从报名流程到答辩再到颁奖典礼,整个过程都非常流畅。报名流程简洁明了,参赛者不需要填写复杂的报名表格和冗长的个人简介(否则会吓跑一部分信念不坚定的潜在参赛者),不仅节省了参赛同学的时间,也提高了组织方的工作效率,更能够让评委迅速了解参赛者的核心内容,把握住重点信息,快速做出评分和判断。答辩环节,组织方提供了在线会议和实时直播,我们可以实时关注答辩过程,也能够展示给更多关注青衿奖答辩的观众。由于我的答辩次序比较靠后,我可以通过在线会议参观其他同学的答辩过程,了解到评委关注的问题,也为我的答辩提供了不少经验的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方向,也拓宽了我的眼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参加现场的颁奖典礼更是让我收获了很多,站在舞台上领奖时,我感到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光环,也是对科研团队和研究方向的认可;同时见到许多优秀的同学,我既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也更加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小伙伴,也听到了很多行业内大牛的精彩报告,之前都是通过论文关注他们的研究成果,现在有机会现场膜拜左超老师、方璐老师等专家。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希望能和同届的青衿奖获奖同学一起进步——比如在和王立众、滕汉超的交流中,感受到他们对科研方向的洞察力和超强的思辨能力;在和曲丽颖的交流中,感受到她对科研的热情,十分具有能量;在和王豪交流中感受到他对科研的执着;在和陈睿扬、黄鑫、孙怡可、沙新博的交流中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独特见解。

 

Q5展望未来,你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短期内,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平衡好学习与生活,少熬夜,提高工作效率,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并且能够强健体魄,充盈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我希望能继续专注于当前的研究项目,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已有的成果,并争取在未来继续产出一些有意义的成果。长期来看,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感兴趣的领域内深入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品味,形成自己在方法论上的体系架构,不断提升自己,并争取能够将研究成果进行实际转化,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我国科技进步添砖加瓦。我相信,尽管路途漫长,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抵达想要的远方!

 

· 获奖人简介 ·

王振,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2021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研究生。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以学生第一作者在Nature期刊发表论文一篇,主持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获得中国激光杂志社“青衿奖”,挑战杯首都赛特等奖、“互联网+”北京赛区高教主赛道一等奖、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世纪杯”学生创业竞赛金奖等多项荣誉与奖励。


    
 
首页 激光与红外杂志 产业报道 光电技术 企业展台 产品展示 供求市场 展会专题 最新公告 关于我们
您是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杂志 京ICP备05019986号 Copyright©2004 www.laser-infrar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 0.023s ( Load:0.003s Init:0.002s Exec:0.007s Template:0.011s ) | DB :6 queries 0 writes | UseMem:1,653 kb